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化學工業產品的時代,物質資本主義的年代,環境賀爾蒙的危機


環境賀爾蒙

環境賀爾蒙這名詞不是第一次聽見了,也曾在買水杯的商店裡看到一張大大的貼紙貼著『不含雙酚A』也知道它是對人類健康有害的東西,但詳細瞭解還是第一次。只是又是一個因為人類自私為了己欲,或那進棺材也帶不走,甚至讓人變成奴隸的錢財,讓我們把照顧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優先的道德先後順序拋在腦後。不少人花一輩子的時間努力透過各種方式企圖使這種善意的訴求喚醒社會大眾的意識,但就如我們寧願花錢去電影院看爽片,也不想花新台幣五百元買下紀錄片的價值一樣,這些聲音到現在還是很小聲。

環境賀爾蒙指的是在這化學品工業物質時代,人類使用的器具從古代的土窯、陶瓷、玻璃等材質器皿慢慢轉型成由石油化學煉製出來的材質,而在這些使用工具裡的化學物質若對人體有賀爾蒙、基因上的影響,則被稱為環境賀爾蒙。目前被驗出來對人體有很大影響的是普遍用於塑膠材質的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還有用於塑膠容器的『雙酚A。』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紀錄片裡頭的一對夫婦,那位身強體壯,陽光型的男子從沒懷疑過自己的精子有問題,誰知道驗出來是沒有活力的,是有問題是不健康不正常的。我心裡想著:『台灣有塑化劑風暴持續了30年之久,多數使用的產品都有被它染指的話,那看似陽光少年的在座所有同學,我們這代活在化學工業商品的一代,也會有精子不健康的狀況?』上網一查真的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台灣塑化劑事件染指的商品實在囂張,無所遁形。常見用於塑膠品的PVC只要加了塑化劑就能變身成桌巾、浴簾、百葉窗、地毯、梳子、保鮮膜、玩具、文具、衣服、皮包、鞋子等等等等等。然後這些東西用完丟了被燃燒成垃圾汙染海洋之後,很成功地在海鮮和魚類身上找到最高的塑化劑濃度,然後再被我們開心地喝個小酒聚個餐、與朋友談天說笑地吃下肚子,傷腎傷肝,干擾生殖系統,還會致癌,最後再累積到下一代身上。而在2012年台灣每年吃掉的760萬頭豬的裡更找到比美國含量標準高一點五倍的環境賀爾蒙,全都回到我們肚子裡了。
而台灣塑化劑則是被加到食品中直接吃下肚,誇張至極,危害台灣國人健康的不肖業者賴俊傑最後竟然只判十五年。真不明白台灣政府到底是如何替台灣想的,似乎不把國人健康當一回事,核電廠事件也是、塑化劑法判也是,現在還有毒澱粉,毒醬油,基改黃豆等,了解這些真不曉得該如何健康的活在充滿化學工業產品的時代,國人健康與孕育下一代是國力基礎,食品安全根本是與國安連載一塊兒,不只該判賴俊傑死刑,判十五年的法官也該被人民撻伐。
順著網路資料看下來,提到『雙酚A的危害也不小,被用在PC奶瓶、水杯、罐頭等,PC是回收號碼7號的聚碳酸酯。』我拿起在我身邊許久、很好用很簡單的運動水瓶並翻到杯底看,還真他媽是回收號碼7號,我當初買這杯子根本沒管有沒有貼不含雙酚A的標示啊!!!
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可以幫助身體排毒,結果連水裡面都可能有從容器來的問題,就像保健食品了三十年才知道有塑化劑一樣,原本是對健康有益的東西反而是在殘害生命,甚至影響下一代生命,這是多麼令人無力沮喪又憤怒的事情,更別說全世界還有85%的化學工業產品還沒對『是否對人體有影響』做實驗,但我們天天都在使用、食用這些東西。

在萃思發明裡面有一個發明原則叫做『最好的XX發明,就是沒有XX。』對於危險來說也是,最危險的危險,當屬那些看不到、摸不到、聞不到、也感覺不到的危險。細菌感染,病毒侵害、核能輻射、一氧化碳中毒等無形的威脅,最容易被忽略的,無感的可怕,但卻是我們最需要注意防範的。喔,還有當我們只注意美食的味道、口感時,那些環境賀爾蒙、不健康的化學添加劑也是。除此之外我認為政府應該把國人的健康問題重新正視,提高食品安全篩檢的頻率與效率,資訊公開化讓所有人民一起抵制黑心食品,一起支持天然健康的食物。

這堂課的分享給我的改變很大,但很無感,那是種不經意的感覺。課後有次我想在實驗室裡開一包餅乾來解饞,忽然間很好奇它的成份,於是我把餅乾包裝翻過來看,看到『膨鬆劑』三個字。應該是食品級的吧,但我就這樣把餅乾放回原位了。就像起雲劑本來也算食品級,但卻被添加塑化劑降低成本,像這種所謂『食品級化學製品』,這次的課堂教育後讓我在吃東西前多了這個動作,算是成功了。

很希望更多人開始重視食物對我們健康的影響,會注意不會沉澱的果汁是化學食品;會問問老闆這個米是自然農法來的,還是噴農藥的米洗過之後的;會看看塑膠容器回收標章的代表意思;會注意是否有含環境賀爾蒙。紀錄片裡的問題離我們每個人很近很近,不應該看完之後還是只關注著自己的考試、專業規劃、電動、美食享樂,人生跟生活離不開關係,即便工作辛苦有壓力、考試很重、電動很好玩,還是得生活,要生活就必須關注生活上的事,它不見得比工作還不重要。喔,還要了解自己的健康需要自己照顧,因為我們國家的政府,目前還不會保護我們。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我的流浪觀察與創作》心得分享




在地下道、車站路邊、公園椅子上的那些流浪漢,曾經經歷過甚麼樣的人生?他們身上有甚麼故事、甚麼聲音正被等著聽見?這些問題在我開始正視自己思考能力、開始接觸這社會之前我從未想過,而開始之後我也不曾思考,他們總是被我拋在腦後,在那車水馬龍,行經時多數人心裡一定會有個自己的目的地的地下道、火車站間。但這天分享的不是在野外自由自在的流浪漢,而是在流浪收容所裡的所民。其實這兩者沒甚麼差,對於在22K的台灣鬼島年輕人而言,這個內容都會是個震撼。

收容所是一間環狀的四邊建築所形成,就像學校的教學大樓一樣,可以比擬教室成一間間所民的房間,也許大小不一,但睡覺的地方是八人一間的上下舖。所民每天出門都要向管理處請假,就算出去找工作、工作也是。比起外面的流浪漢限制許多,但不愁吃住,每天由政府撥預算,發三餐便當。

比起貓狗收容所,他們的差別就只是一間間房間之外,還有環狀中間的空間可以走動及一些休閒娛樂而已。這些所民年齡分布很廣,三分之二是中老年人,其於是二三十歲的青壯年。我自己心裡看著想著:『其實收容所好像也沒甚麼不好的?』若有一個廣告上面打著『每天有免費的三餐可以吃,還可以免付房租。你唯一須要做的就是每天離開須要請假。』對台灣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來說何嘗不是個吸引人的文字?

他們並非一無所有,有些會念英文、會寫書法;也許有些根本不是無家可歸,而是不想回去。那麼到底我們跟流浪漢的差別在哪裡呢?甚麼條件會成為流浪漢?這門課給我最大的震撼就是我想像中成為流浪漢的條件其實在台灣似乎是很容易達成的一件事。

台灣薪資普遍低迷,22K不是流傳在買菜媽媽的七嘴八舌中,而是流亡在我們年輕人求學求職階段的抱怨,多少的我們為這薪資報酬及房價房地產驚為天人的炒作行情感到壓力無比。稍微想一下,出社會後父母親五六十歲正值退休年齡,我們不只要養他們,還要成家立業,光是這樣的假設要年輕人勇於創業根本是不可能的事。這時最直覺的就是『找個安定的工作。』天阿,我覺得我被國家栽培成奴隸了!!!

其實分享後面也有提到,鄭講員維鈞認為會形成流浪漢的原因主要是脫節。某種原因與朋友逐漸脫離關係,與親人慢慢疏遠,最後與社會脫節,被社會排除脫離,被人淡去在腦後。他提到一個流浪漢的共通點:『抱怨。』每每他們出門找到工作後,不久又會回到收容所待著,與他們聊天不乏是些對上班處某些人的不滿不爽。這其實就是平時老一輩的長者對我們提及的『態度』吧?生活的態度、人生的態度、工作的態度、與人相處的態度。

也許透過對流浪者的觀察分享也能發現,在人間的短短平均八十年,不是工作賺錢是人生首要目標,也不是賺錢後自己能享受榮華富貴是人生標的,應該是『關係。』我認為重視朋友、重視親人的孩子即便他社會闖蕩失敗,有人可以陪在身邊,或者加油打氣,或者生活援助,都會是滿口對社會人世態滿口抱怨來的幸福快樂。當我們真心對待他人,哪怕是失意後短暫的封閉,我相信也會有人主動來敲門,問問你的狀況,關心你的健康。某層面來說,其實有錢自己享受榮華富貴的獨行俠,相較於在收容所的流浪漢,也只是吃的跟住的比較好的差別而已。

沒想到透過流浪觀察的分享也能感受到人生真正價值所在。就在我們的身邊那麼不起眼,跟聖經真裡一樣,它試圖想告訴我們一些價值觀,而我們卻視若無睹。且讓我們一起找回這些價值吧!